搜索历史 清除历史
{{item}}
热门搜索
{{item.keyword}}
项目全解读
当前位置:南房网/综合

港媒:中国人两年在美置业220亿美元

  港媒称,2015年《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指出,中国人出国投资移民人数不断攀升,2012年输出资金近200亿美元,不过美国房地产经纪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到2014年,中国人单是在美国买房就花了220亿美元。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17日报道,2015年《中国国际移民报告》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指出,中国向主要发达国家移民人数基本保持稳定,世界各地华侨华人总数为6000万人,中国国际移民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主要目的地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
  
  2013年,获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永久居留权的中国人分别有7.18万人、3.4万人、2.73万人。
  
  报道说,美国是中国人的首选移民目的地,而中国是美国永久居留移民的第二大来源国。
  
  2000年到2013年,大约有90.3万中国人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
  
  不过最近两年,中国获得美国永居权的人数出现递减趋势。2011年有8.7万人取得永居权,2012年减少到8.18万人,2013年比2012年少9986人。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放弃公民身份的美国人或交回绿卡的长期居民有2999人,其中华裔约占6%。
  
  中国是加拿大永久居民最大来源国之一。2001年到2011年,生于中国、移民到加国的人数增长了63.9%,从33.28万人,增加到54.55万人。
  
  中国是澳大利亚,除技术移民外,其他各类移民类别的最大来源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投资移民来源国、国际学生来源国、商务交流来源国、国际游客来源国。
  
  2013年到2014年,澳大利亚颁发了19万个永久居留签证,其中14.4%为中国人持有。
  
  在稳定的海外移民增长中,中国的出国投资移民人数也不断攀升,大量资金输出海外。
  
  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迅速调整投资移民政策,拓宽了投资渠道,增加了配额,加快了审理速度。
  
  2013年,有6895名中国人获得美国EB-5投资移民签证,是2010年772人的8.9倍。
  
  2012年,中国出国投资移民大约1.3万人,高于2011年的1.2万人和2010年的8000人。以人均投资150万美元计算,2012年,输出资金近200亿美元。
  
  报道称,除投资者本人需要面临的投资安全、临居转永居不确定、融入能力弱等风险外,中国政府也面临着洗钱漂白、畏罪潜逃、抽逃资金、冲击外汇管制等风险。
  
  大量中国高净值移民向海外流动,客观上也带动了国内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的全球化,也推高了移民目的地的房地产市场。
  
  报道称,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外国客户在美置业报告”显示,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中国人共计花费220亿美元,在美国买房,环比增长72%,超越其他所有外国客户群体。
  
  报道说,中国企业在海外置业方面也是不遗余力。以复星集团为例,2013年,该集团以6450万英镑收购伦敦金融城LloydsChambers办公楼。当年10月,又以7.25亿万美元收购纽约大通曼哈顿银行总部大楼。2014年9月,复星地产收购日本IDERA资管公司,间接收购日本东京天王洲花旗银行中心。
不知道大家的看法如何?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立即去评论
赞一个

您的赞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图文推荐

突发!佳兆业被提起清盘申请 突发!佳兆业被提起清盘申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快乘势跃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快乘势跃升
5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 5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
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金科股份被申请破产重整 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金科股份被申请破产重整
蜀道城乡集团开局展宏“兔” 蜀道城乡集团开局展宏“兔”
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新华社:蜀道城乡集团专业化整合激发新动能 新华社:蜀道城乡集团专业化整合激发新动能
碧桂园翘楚棠“全员安全大会”暨南部县住建局安全检查圆满举行 碧桂园翘楚棠“全员安全大会”暨南部县住建局安全检查圆满举行

参与评论

表情包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收藏
    已收藏
    评论 ···
    点赞 0
    移动端
    「掌上南房」小程序
    顶部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载的所有信息、资料和图表等仅供参考,不代表或保证其正确性和时效性。本网并无购买邀约或参谋意图。涉及价格请以出卖人的表述为准;涉及参数指标、数据图表、影像图片等请以物权人取得的政府批文为准;涉及房屋销售的,不代表证明其已取得预售许可或具备法定销售条件;访问者应通过包括但不限于资料对比、综合分析、向相关机构核实等方式对信息加以确认,根据本网信息自主交易或其他行为引发的任何后果与本网无关。本网有权但无义务,改善、修订和更新内容任何部分之错误、疏忽和变化。自愿参阅、使用本网内容的人士,均视为已得悉并同意上述立场,否则谢绝参阅或使用本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