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除历史
{{item}}
热门搜索
{{item.keyword}}
项目全解读
当前位置:南房网/资讯/观点

南充3月住宅成交量走低,后续有无可能出台政策“救市”?

截止到目前,南充主城区本月住宅成交量仅有1600余套,如果不能突破2000套,3月将成为近一年来成交量最低的月份。开年隐约有回暖趋势的南充楼市,似乎又回到2021年下半年的低沉局面

难道南充刚需购房者变少了?其实不是,而是购房者们的观望情绪太重了。因为现在的大市场环境摆在那儿,即使面对大力度的促销降价活动,很多购房者买房欲望也不强。这也导致一些房企有新项目都捂着迟迟不上市,市场整体缺乏活力。

而且这并不是南充一个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在近几个月才会不断看到有城市出台“救市政策”,仿佛开启了内卷模式。在省内,泸州和内江近期都有购房补贴政策出台,达州也大幅度放开了公积金贷款额度。

我们之前分析过—购房补贴”的城市又增加了,为何南充迟迟不见动静,从主客观原因来看,南充楼市在这方面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但如果市场活力始终得不到恢复,南充走上“救市”的道路将无可避免。

图片

▎ 如果南充救市,可能会有哪些政策出台?

前不久,南充全面下调了房贷利率,对首套房执行4.9%的利率,这无疑向南充楼市发射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也体现了救市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刺激购房需求。

所以,按照成交房屋合同总价的一定比例给予购房者一次性的购房补贴,就是最直接的方式,但出台普遍性的补贴政策可能性比较小,可能会效仿泸州,以人才补助的方式发放。另外就是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相比之下,这种方式既会有明显效果又不会对财政带来压力。

另外,针对房地产开发商的政策有可能也会放宽松,比如调整商品房预售监管资金拨付、进一步加大对房企的金融支持力度等。

▎ “救市”会给南充楼市带来什么变化?

2020年,为了缓解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南充印发了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十三条措施。随后,南充主城区的住宅成交量连续三月突破5000套,更是有两个月直接超过8000套,比平时翻了几倍。

图片

所以可以预见,一旦南充新的救市政策出台,最先能直观感受到的就是成交量上面的变化。譬如购房补贴的发放和公积金贷款政策的调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购房压力,降低购房成本,直接刺激购房需求的提升。

至于房价会不会大涨,笔者认为在购房需求大涨的情况下,价格的小涨是有可能出现的,但在中央多次反复强调稳健发展、房住不炒的情况下,房价大涨的几率很低。

但成交市场的好转,并不代表一定会带动土地市场的回暖,第一是现在部分坚持保守运营模式的大房企在短时间内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第二是南充现目前的土地存量大,前面我们盘点过,近两年拿地未动工的土地就有16宗,这还不包括很多已经动工但没有拿到预售的项目。

结语:会不会出台楼市救市政策,相关部门会根据市场的实际走向来决定,但是目前的南充楼市的需求明显低于预期,如果持续下去也不利于楼市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预测南充近期很有可能会出台政策开展救市,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买房区域怎么选?哪些地方容易踩坑?加入南房网官方购房群,各种买房问题光速解决!
不知道大家的看法如何?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立即去评论
赞一个

您的赞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图文推荐

烂尾楼,有救了! 烂尾楼,有救了!
为何十年办不了房产证?侃侃南充曾经牛X的“豪宅”天庐 为何十年办不了房产证?侃侃南充曾经牛X的“豪宅”天庐
城投拿地已成南充楼市主流,很多地块为何迟迟不开发? 城投拿地已成南充楼市主流,很多地块为何迟迟不开发?
凌晨5点1524万成交,原南充家乐福经营用房法拍引争议 凌晨5点1524万成交,原南充家乐福经营用房法拍引争议
这是不是南充亏得最惨的几个小区? 这是不是南充亏得最惨的几个小区?
我发现南充有些买房子的朋友,胆子真的大! 我发现南充有些买房子的朋友,胆子真的大!
在南充生活,必须要面对的四大现实 在南充生活,必须要面对的四大现实
我还不起房贷了!银行请把房子收走,就此两清 我还不起房贷了!银行请把房子收走,就此两清

参与评论

表情包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收藏
    已收藏
    评论 ···
    点赞 29
    移动端
    「掌上南房」小程序
    顶部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载的所有信息、资料和图表等仅供参考,不代表或保证其正确性和时效性。本网并无购买邀约或参谋意图。涉及价格请以出卖人的表述为准;涉及参数指标、数据图表、影像图片等请以物权人取得的政府批文为准;涉及房屋销售的,不代表证明其已取得预售许可或具备法定销售条件;访问者应通过包括但不限于资料对比、综合分析、向相关机构核实等方式对信息加以确认,根据本网信息自主交易或其他行为引发的任何后果与本网无关。本网有权但无义务,改善、修订和更新内容任何部分之错误、疏忽和变化。自愿参阅、使用本网内容的人士,均视为已得悉并同意上述立场,否则谢绝参阅或使用本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