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除历史
{{item}}
热门搜索
{{item.keyword}}
项目全解读
当前位置:南房网/综合

囤地引发危机 业内人士称房产业今年缺钱1万亿

  房地产开发企业去年大规模拿地的风光持续不多久,到今年,巨量土地储备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资金周转环节上最大的风险因素。有业内人士统计,由于土地大量囤积恰逢资金面紧缩,今年房地产行业总资金缺口高达1万亿元以上。

  资金缺口过万亿

  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锋(杨少锋博客,杨少锋新闻,杨少锋说吧)给中国地产企业算了一笔账。

  2007年全国囤积土地的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要求,这些囤积土地必须两年内完成开发,即便是这些项目都以分期开发的名义规避风险,需求资金也是巨大的。

  从开发量上来看,200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将超过2007年至少两成。央行200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万亿元,初步估计,今年需要投入资金将至少达到3.2万亿元。

  截至2007年末,全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613亿元,增长25.7%。2008年受到银根紧缩政策的影响,预计新增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将在2007年额度上进一步缩减,缩减至少2000亿元。从公布数据上看,2007年前10个月,房企从股市融资额为1700亿元。

  综合来看,由于开发惯性和囤积的土地入市,房地产总投资比2007年至少增长7000亿元;受银根紧缩影响,银行贷款预计将减少2000亿元左右;此外,2007年10月以后,房企股市融资难度倍数增加,加上2008年股市低迷,股市融资全年至少减少1000亿元。此外,2007年全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约1.2万亿,考虑到2007年拍卖的土地余下的大量的土地出让金需要在2008年交齐,这部分资金需求虽然没有公开数据,但至少也是数千亿的需要。因此,如果没有其他主要融资渠道的话,2008年中国整个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至少达到1万亿元。

  囤地引发的危机

  土地囤积给开发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务紧张局面。

  一线地产商方面,万科、招商、金地、保利四大上市开发商,反映资金状况的各项指标均不容乐观。2007年四公司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均为负值,且均为各公司5年来的最低值。万科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1.52,招商地产为-4.74,金地集团为-7.52,保利为-7.65。

  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张巍柏指出,如果仔细挖掘这些上市地产公司的实际情况,甚至完全可以认为,这些上市公司所谓的账面利润,其中大部分可说是藏在了它们巨大的土地储备之中。而这些土地储备到目前为止,尚无法变现,并且还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规模较小的二线地产公司同样面临巨大资金瓶颈。年报显示,二线地产商2007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情况显示,平均现金流为-1.8亿元。而其中外高桥、世贸股份、万业企业、ST广厦、栖霞建设、福星股份等的土地储备都远远超过了100万平方米。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一项,大多企业的数值为负或者筹措的资金还没有过亿元大关。其中栖霞建设去年一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分别为-7.3亿,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仅6亿左右,尚存1亿多的缺口。而账面余款最少的房企为上海新梅,仅1500万左右。

  而上海一家地产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由于公司去年并没有新增土地储备,现有项目后期开发依靠前期销售回款绰绰有余。

不知道大家的看法如何?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立即去评论
赞一个

您的赞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图文推荐

突发!佳兆业被提起清盘申请 突发!佳兆业被提起清盘申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快乘势跃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快乘势跃升
5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 5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
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金科股份被申请破产重整 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金科股份被申请破产重整
蜀道城乡集团开局展宏“兔” 蜀道城乡集团开局展宏“兔”
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新华社:蜀道城乡集团专业化整合激发新动能 新华社:蜀道城乡集团专业化整合激发新动能
碧桂园翘楚棠“全员安全大会”暨南部县住建局安全检查圆满举行 碧桂园翘楚棠“全员安全大会”暨南部县住建局安全检查圆满举行

参与评论

表情包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收藏
    已收藏
    评论 ···
    点赞 0
    移动端
    「掌上南房」小程序
    顶部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载的所有信息、资料和图表等仅供参考,不代表或保证其正确性和时效性。本网并无购买邀约或参谋意图。涉及价格请以出卖人的表述为准;涉及参数指标、数据图表、影像图片等请以物权人取得的政府批文为准;涉及房屋销售的,不代表证明其已取得预售许可或具备法定销售条件;访问者应通过包括但不限于资料对比、综合分析、向相关机构核实等方式对信息加以确认,根据本网信息自主交易或其他行为引发的任何后果与本网无关。本网有权但无义务,改善、修订和更新内容任何部分之错误、疏忽和变化。自愿参阅、使用本网内容的人士,均视为已得悉并同意上述立场,否则谢绝参阅或使用本网内容。